11月1日,由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與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的“中國—東盟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智庫論壇”在海南海口召開。來自中國和東盟各國專家學者、政府、媒體代表等60余人與會交流。
過去十年來,中國與東盟各國智庫學者在二軌層面先后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助力雙方攜手打造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東南亞樣板。
不久前,中國與東盟十國領導人在10月10日宣布實質性結束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所長郭延軍出席論壇時表示,在當前地區與國際形勢深刻變化的背景下,雙方應以實質性結束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為新起點,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向深向實發展。
“2013年,柬埔寨對中國的出口商品主要以橡膠、鞋類和服裝為主。十年后的今天,出口商品種類范圍明顯擴大,增加了電子產品、汽車零部件、自行車及其零部件、腰果、龍眼、水生動物等。”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副院長、柬埔寨研究中心主任顧佳赟介紹,“十年前,中國在柬埔寨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能源、礦產、服裝和制造業;但現在已經擴展到幾乎所有重要領域,如交通、電力、農業、旅游發展和信息通信等。”
中國與東盟經貿往來日趨緊密。第2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藍皮書《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展望報告2024—2025》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中國與東盟貿易年均增速7.5%,2023年雙邊貿易額達9117億美元,中國連續15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連續4年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據商務部信息,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涵蓋9個領域,包括了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等雙方具有巨大合作潛力的新興領域。論壇上多位東盟國家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中國一東盟合作從貿易投資出發,逐步深入到了更多領域,而打造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東南亞樣板,需要推動更多“小而美”的項目,在民間形成更多共識。
“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一定是兩國的共同目標。”除了水電站、熱電廠、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顧佳赟還提到了中國在體育和醫療領域對柬埔寨的支持。其中,在去年東南亞運動會比賽之前,有12支柬埔寨運動隊在中國訓練,柬埔寨在這屆運動會上獲得了4枚金牌、5枚銀牌和12枚銅牌。
馬來西亞亞太“一帶一路”共策會會長翁詩杰提到了東盟民間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存在認知度不足的問題,比如魯班工坊項目在非洲發展得很好,如果在東南亞推動時能夠進一步實現相關技術培訓認證,東南亞學子畢業后能夠在當地憑一技之長謀生,相信會產生廣泛的積極效果。
中國和東盟人才交流合作的需求明顯較過去增加。在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RCEP研究院院長楊睿看來,中國可以在一些重點領域率先向東盟單邊開放,例如,為東盟國家推出商務旅行卡計劃,實現高端商務人士入境免簽;制定并持續拓展面向東盟國家的職業資格單向認可目錄;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為東盟留學生來華實習、創業和就業的綠色通道。
“未來幾年是中國—東盟深化經貿合作的戰略窗口期,中國主動向東盟單邊開放,將贏得中國—東盟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主動。”楊睿說。
從海上經貿到港口建設、海洋漁業、生物醫藥研發、可再生能源開發,海洋經濟的內涵不斷延伸,也為中國和東盟攜手打造藍色“朋友圈”帶來新機遇。
“當前,中國、東盟對外貿易中分別有94%、60%以上通過海運實現;中國—東盟間貿易有65%通過海運實現。務實推動中國一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有助于地區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發展,有助于推動中國與東盟海洋經濟轉型升級,有助于合力應對海洋環保等方面的挑戰,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RCEP研究院副院長匡賢明在論壇上說。
匡賢明以開展海洋生物資源、可再生資源等新興產業為例,他建議,中國和東盟可以合作建立海洋創新實驗室,促進深海科技創新合作與成果共享,還可以合作設立海洋生物醫藥成果轉化“飛地”,打造“中國研發+東盟制造”產業鏈。
在穩定地區產業鏈供應鏈方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趙晉平亦提出,中國對東盟投資增強了區域供應鏈韌性,雙向投資有擴大的潛力。根據東盟統計,2023年東盟吸收外資中,美國、歐盟、中國的投資都在同比增加,中國在越南、泰國的投資實現了較快增長。
趙晉平也提到了一些國家相關政策存在的缺乏透明度以及泛化安全概念等問題日趨突出,往往演變成為抑制他國成長的工具,為各國企業開展正常國際業務帶來巨大成本和不確定性。事實證明,“脫鉤”不能解決任何國家自身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斷鏈”將給世界經濟整體帶來巨大傷害。多邊規則是國際合作基本準則,大國應承擔維護全球生產網絡穩定責任,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促進全球治理結構改革。
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余虹重點介紹了中新互聯互通項目。作為中國和新加坡的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項目簽約落地重慶近8年來,推動了兩地在金融服務、交通物流、航空產業、信息通信等多個領域深化合作。
“這條陸海通道是中國西部地區融入全球經濟的一條便捷通道,也有助于增強新加坡的國際貿易地位”,余虹對比分析當前重慶到新加坡的多條航運線路,“重慶—廣西—新加坡”線路距離最短,運輸時間6至7天,而“重慶—上海—新加坡”與“重慶—深圳—新加坡”的線路分別為3700公里、5300公里,運輸時間分別為9至10天、20天。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也成為我國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打造西部陸海貿易新通道的重要里程碑。
如今,西部陸海貿易新通道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在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余虹進一步建議,希望完善西部陸海貿易新通道,對標上海、深圳航線,提高陸海聯運設施能力和簡化通關程序,相信將為中新海洋合作帶來更廣闊的商業價值。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