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價比時代,主打便宜的品牌都占到便宜了。
作 者丨大南
一次餐飲老板聚會上,新榮記餐廳的張勇開玩笑說:“現在不掙錢了,連西裝都買不起,只能穿短褲。”雖是一句玩笑,倒也十分應景。
2024上半年,全國105.6萬家餐飲企業倒閉,接近2023年的總和,2022年的兩倍。
海底撈、九毛九、小南國、唐宮等知名企業凈利潤全部下滑,從“窮鬼套餐”爆改成中產定位的呷哺呷哺更是虧損2.73億。
然而寒冬之下,一家日本人開的意大利餐廳——早在2003年就進入中國,幾乎失去20年的薩莉亞,卻逆勢瘋狂擴張、大賺特賺。
其最新財報顯示,2023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報告期內,公司營業利潤同比去年猛增105.8%至人民幣6.9億元,中國市場占比七成。報告期間,中國大陸門店數量由373家擴張到415家。
而且,亮眼的不只是業績,還有口碑。
“這哪里是薩莉亞,簡直是圣母瑪利亞”“它是我人生*家西餐廳”“便宜到可以閉著眼睛隨便點”……
很多消費者甚至自稱“薩門信徒”,在網上求薩莉亞來自己的城市開店。
薩莉亞爆火的秘密是什么?它還會繼續擴張嗎?其社長松谷秀治的回答是:
“中國部分地區的消費觀念與日本90年代類似,低價受到歡迎,我們計劃把當年日本市場快速成長的經驗,在中國重現。”
1、性價比*
1967年,薩莉亞創始人正垣泰彥,在日本千葉縣開了一家傳統西餐廳,但生意慘淡。屋漏偏逢連夜雨,幾個小混混在店里打架引發火災,薩莉亞化為灰燼。
窮則思變,正垣泰彥決定將薩莉亞的定位改為新興的意式料理,重新開店,并且一路降價。
打7折,反響平平;打5折,差強人意;直到打3折,門口排起了長隊,客流量從20位變成800位。
這場火災,不僅讓薩莉亞在物理上浴火重生,也讓它在商業上破繭成蝶。
從此,“性價比”成為刻在薩莉亞骨子里的基因。
進入七八十年代,薩莉亞雖然生意紅火,開了幾家分店,但正垣泰彥并不滿足,他心里藏著一個計劃:用60年時間,開滿1000家薩莉亞。
當時的日本,泡沫經濟泛濫、浮躁風氣彌漫,薩莉亞長達60年的規劃在同行看來過于漫長,其低價也常常被蔑視,但正垣泰彥堅持只做直營,嚴控品質且保持低價,哪怕利潤少、擴張慢,也不做加盟、不偷工減料、不加價。
1985年9月22日下午4點30分,美國紐約廣場飯店里,日本財務大臣竹下登與美、德、英、法四國代表,簽署了著名的《廣場協議》,還在睡夢中的日本人沒有意識到,一個繁華時代就此落幕。
隨后幾年,日元持續對美元升值,房地產泡沫被戳破,日本陷入長期通縮的泥淖,GDP增速從80年代平均4.6%降至90年代平均1.1%。
宏觀數字下,是無數家庭收入下降,遍地開花的商場紛紛倒閉。
暢銷書架上熱銷的《日本*》《日本可以說不》,也默默換成了《日本還是*嗎》《太陽也會西沉》。
習慣了高增長時期“水草豐美”的企業家,突然進入到滿眼荒涼的“無人區”,每個人都很迷茫。
但危與機從來都是相伴而生,消費主義跌落神壇,也意味著性價比為王的時代來臨了。
堅信性價比會有大市場的正垣泰彥,終于等到自己的大時機。
在同行紛紛倒閉裁員的時候,此前被認為規劃過于漫長,而且行動也慢的薩莉亞突然提速,展露出“激進”的一面。
從1967年到1994年,薩莉亞用了27年時間才開滿100家門店,但在1995年后,它平均每6天開一家店,到2000年,門店增加到400家。
1999年,薩莉亞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充足的資金讓其藍圖得以繼續展開,畢竟60年規劃,如今也才過半。
下半場,正垣泰彥要帶薩莉亞邁出國門。
2、以慢換快
如此迅猛的逆勢擴張,資金從何而來?
答案是“摳”。
在過去的27年里,當各大餐飲品牌忙于跑馬圈地之時,薩莉亞悄悄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把餐飲的三大成本:房租、人工、食材,都“摳”到*,從而積累了逆勢擴張的本錢。
首先是獨特的選址。當時其他餐飲連鎖常見的選址方法是“111策略”,即一流城市、一流商圈、一流地段,這樣可以*化客流,但租金也會水漲船高。
薩莉亞做了一點改變,采用“113策略”,首先選取一流城市的一流商圈,確保客流量充足,然后在這樣的商圈里專挑地下層、角落處等三流地段,確保了低租金。
這里的關鍵點,是薩莉亞的高性價比自帶流量,它的位置雖然有點難找,但顧客愿意多走幾步,進而彌補了地段的不足。
這個選址上的微妙改動,讓薩莉亞的租金成本降至營業額的13%左右,遠遠低于同行。
如果你留意今天的海底撈、名創優品,就會發現它們的選址往往也是采取“113策略”,保證了高客流,也實現了低租金。
第二,在門店運營上,薩莉亞采用近乎“變態”的精細化管理,甚至專門成立“工學部”來研究如何降本增效,這在當時的餐飲企業里極為罕見。
工學部每天的工作就是幫助門店“爭分奪秒”。
比如,后廚沒有一把菜刀、一位廚師,由中央廚房配送菜品,門店簡單加熱即可上桌,一個不懂烹飪的員工,只需1分鐘就能做好一道意大利面。
為了加快收餐的速度,員工不用托盤,改為直接用手端走,因為經過反復實驗,不用托盤可以平均節省8.6秒。
工學部還時常有些小發明,他們發現使用吸塵器打掃衛生需要1個小時,就發明了“一按就出水”的拖把,還要求員工用“U字形”拖地,這樣就沒有一處地面是被重復打掃的,清潔時間被縮短至30分鐘。
薩莉亞算過一筆賬,員工每1秒工資=0.22日元,節省員工時間,就可以減少雇員、降低成本。
一個300平米的店面,薩莉亞只需4個員工即可,而同等面積的必勝客需要15名員工。
第三,自建供應鏈。食材在工廠加工之后,會統一匯總到中央廚房烹飪,再配送到門店。
放到現在,你完全可以說薩莉亞是“預制菜*”。
而且它比一般的預制菜企業做得更徹底,蔬菜和大米都是自有農場種植的,肉醬由自建工廠生產,甚至連生菜、番茄的種子都要親自培育,一個餐飲企業硬是干了農業科技公司的活。
這個垂直整合模式在當時看起來又笨又重、實屬另類,也是早期的薩莉亞緩慢的重要原因,但這種做法去掉了中間商賺差價,把薩莉亞食材成本降到35%左右,低于同行的40%。
通過上述一系列組合拳,薩莉亞把房租、人工、食材這三大成本“摳”到*,在確保低價的基礎上,仍然有超過60%的高毛利,從而積累了充足的資金。
而且,它也是在為未來的快速擴張打基礎,是通過現在的慢,夯實自己的資源和模式,進而置換未來的快。
這種精密的管理風格,或許和正垣泰彥畢業于物理專業有關,他做生意就像在解一道復雜的物理題。
不過理工男的背后,有一個溫情的愿景:
我想讓那些不太寬裕的爸爸帶著女兒來到店里,也可以說:“想吃什么隨便點!”
當時有一個現象很有趣,一般的餐廳客流高峰都在周末,工作日則是低谷,但薩莉亞在工作日也一樣顧客盈門,原因是商場員工會把薩莉亞當成“員工食堂”,畢竟它足夠便宜,這樣就使得門店可以熨平工作日的波谷。
90年代,日本消費市場從奢靡回歸理性,涌現出大創、優衣庫、唐吉訶德等企業,它們和薩莉亞一樣,都是高性價比的翹楚,它們有一個相似的哲學:“天晴才要修屋頂”。
經濟繁榮期,這些企業像是“班里不出色的學生”,業績增長平穩,門店擴張緩慢,默默積累自己的運營能力和供應鏈能力,“修好屋頂等雨來”。
等到經濟衰退的暴雨來臨,同行們都在斷臂求生,它們則展露出自己的雄心,瘋狂擴張、熨平波谷。
在低欲望的平成時代,薩莉亞就是這種熨平波谷的翹楚。
3、復刻奇跡
2003年是對國人有特殊意義的一年,神舟五號成功發射讓中華兒女圓夢太空,舉國上下精神振奮。
這一年,薩莉亞在上海天鑰橋路開了*家店。
想象中的人潮洶涌未能出現,中國首店根本沒什么客流。
這時候有兩種聲音出現。
中國區負責人認為應該提價,做中高端市場,和必勝客搶生意。另一種聲音則相反,同為企業家的日本家居連鎖巨頭NITORI創始人似鳥昭雄則認為,應該降價吸引客流。
這種場景和當年薩莉亞創業初期如出一轍,只不過此刻的正垣泰彥多了一分篤定:“如果注定會倒閉,索性就像創業初期一樣,進行大膽降價,如果因為降價倒閉,我的心情反而好受些。”
于是薩莉亞又一次施展價格魔法:打5折,客流依舊稀疏,干脆打3折,客流量從100人躥升至3000人,甚至有人排隊一整天。
后來有上海居民回憶,這家薩莉亞每天傍晚都會排起幾十米的長隊,持續了好幾年。
性價比,是全球消費者都聽得懂的語言。
但2003年進入中國市場之后的很長時間內,薩莉亞依然沒有急于擴張,而是以平均每年新增約20家店的速度緩慢推進,同時在廣州投建工廠,逐步積累供應鏈能力。
對比與之類似的味千拉面、吉野家等餐企的大肆擴張,薩莉亞顯得跟不上節奏。
所有經濟體的發展都有高低起伏,繁榮時期的薩莉亞顯得落寞,但也就在落寞中,如同當年在日本一樣,它等到了屬于自己的時間。
近年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消費觀念逐步回歸理性,成分黨走紅、國產平替熱銷、滿減攻略爆火。
吉野家、味千拉面這些過往的贏家紛紛降價,必勝客推出新品牌“WOW”,被消費者戲稱“翻版薩莉亞”。
蜜雪冰城、米村拌飯、瑞幸等一批本土性價比品牌破殼而出,這和當年日本的消費市場有些相似。
默默耕耘了20年的薩莉亞因此提速,再一次展現“激進”的一面。
2023到2024一年時間,薩莉亞在中國大陸新增42家門店,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7%至人民幣25億元,營業利潤同比增長33%至人民幣4億元。
而2025年,它則要新開136家門店,重點發力中國市場。2026年,薩莉亞在廣州投資的新工廠也將正式啟用,為中國1000家店做支撐。
只看一年,你會覺得它很慢,再看五年,它還是不快,但如果看二十年,你會發現它已經走到了前面。在變化莫測的商界,這種競爭對手,最不能忽視。
軟銀總裁孫正義講過一個“時間快車理論”,經濟發展如同一輛飛速行駛的列車,依次駛過美國、日本、中國、東南亞……這些國家會重復類似的經濟周期。
周期的波動會帶來消費觀念的更迭,從追求消費主義到回歸價值理性。這種現象一直在不同國家輪番上演,70年代的美國、90年代的日本、當下的中國,無不如此。
歷史不會重復,但會押韻。
中國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強大的經濟韌性,與日本的發展路徑不會相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薩莉亞這類企業的經驗,在當下,值得重視。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