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伴隨著轟轟的汽笛聲,搭載1237輛國產汽車的“布魯克林”輪滾裝船緩緩駛離南沙汽車碼頭,啟航前往海外市場。
這是廣東積極鏈接全球的一道縮影。事實上,今年以來,廣東外貿在全國跑出一道“風景線”。前5個月,廣東外貿進出口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全省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3.6%,增速比全國高出7.3個百分點。
不光貨物貿易表現突出,前5個月,廣東新設外商直接投資企業9343個,同比增長20.8%。就在日前東莞舉行的跨國公司交流會上,11宗外資項目簽約,涉及投資金額130.8億元人民幣,廣東向全球釋放出“灣”有引力。
今年伊始,從省級到市區級層面,廣東代表團接連出訪,拜訪全球叩門談生意,主動“走出去”的動作背后,是數年來的沉淀積累——在這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開放“基因”滲透到廣東的每一處肌理,小到從創新汽車出海“出口監管倉+海運直通”業務模式,大到提出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廣東已經從簡單的“走出去”和“引進來”轉換思路,更加主動融入全球經貿格局中。
沿著四十余年的改革脈絡,在日前舉行的實施“五外聯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大會上,廣東強調,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必須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上走在前、作表率,切實擔起沉甸甸的歷史責任,全力當好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頂梁柱”,勇做新征程制度型開放的“探路人”,建強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鏈接地”,筑牢開放安全的“南大門”,為全國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廣東是最早趕上改革開放紅利的地區之一,憑借外向型經濟“發家致富”,進出口規模連續38年穩坐全國頭把交椅。
謝毅是中國臺灣人,二十多年前來到東莞做外貿,他形容當時廣東的外貿環境堪稱“遍地是黃金”,工廠的訂單源源不斷。以“世界工廠”東莞為例,珠三角城市群多以“三來一補”模式起家,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輝煌。
但是,大浪淘沙,生意越來越難做是企業的共識。謝毅目前在一家鞋類美資貿易企業擔任中國區負責人,常跟廣東的制造工廠接觸,“盡管現在國際形勢充滿變化,但是不可否認,廣東乃至中國的供應鏈優勢是其他市場不具備的,跟廣東工廠合作對企業來說是性價比較高的選擇。”
不過,雖然謝毅所在企業的中國區辦事處設在東莞,但企業合作的工廠卻大多位于福建等地,主要是因為東莞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優勢不再明顯。此外,受“騰籠換鳥”等政策影響,如今的珠三角地區,正在為高技術制造業等騰挪出更多空間。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院長楊永聰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轉移總體符合產業發展一般規律,但在實踐中也出現了“握手式”產業轉移、“蛙跳式”產業轉移、“出海式”產業轉移等現象。如今,廣東的產業轉移更多以對口幫扶的方式呈現,跨區域合作成為重點,目的是提升廣東協調發展水平,帶動優勢產業向全球高價值鏈攀升。
從貨物貿易出口方面就可見一斑。今年前5個月,廣東一般貿易進出口2.14萬億元,增長16.6%,較廣東整體進出口增速快3個百分點,占廣東進出口總值接近6成。同期,象征著廣東在代工時代高速發展的加工貿易進出口7525.9億元,占比僅約兩成。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象征著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機電產品近年來出口表現亮眼。前5個月,廣東機電產品出口比重超六成,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等主要出口商品增長較快,集裝箱、船舶等部分商品增長迅猛。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等聯合發布的《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2017年起,中國成為亞洲的價值鏈中心節點,與德國、美國共同成為全球價值鏈三大樞紐。全球企業也在“用腳投票”闡明選擇廣東的理由。今年,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項目熱塑性聚氨酯裝置落成投產,標志著該項目首批裝置竣工;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項目預計年底投產;空中客車直升機中國公司總部宣布遷至橫琴,新址將于今年9月正式啟用。
盡管近年來我國利用外資規模有所下降,但資金回流制造業和技術服務業趨勢明顯。在制造業大省廣東,2023年制造業利用外資規模增長11.7%、占比5年來首次回升至三成。
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劉雪菲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為滿足產業結構升級的需求,廣東持續推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因此在吸引外資方面也在進行優化,呈現出高端化、數字化和綠色化的特征,某種程度上而言,也象征著外資結構優化和引資質量的提升。
同時,目前外資企業在廣東的布局逐漸從以生產基地為主,轉變為研發中心和總部型項目,意味著全面深刻“鏈”入全球。“近年來,廣東通過深入推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規則標準對接、資質資歷互認等制度創新,加快建立共同市場,這對我國打破政治和經濟上的壁壘,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至關重要。”劉雪菲說。
一直以來,改革開放是廣東的關鍵“一招”。近年來,廣東更是實施制度型開放為重點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成為我國新征程制度型開放的“探路人”。其中,廣東自貿試驗區發揮了改革創新“試驗田”的作用。
正如2024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廣東自貿試驗區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作用凸顯,成為我國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試點區域。自2015年掛牌成立以來,涵蓋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珠海橫琴新區片區等3個片區的廣東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696項,在全國復制推廣43項,占全國的25.7%;在全省復制推廣216項;發布制度創新案例301個,8個成為全國最佳實踐案例,占全國(共84個)的9.5%。
走進位于廣州南部、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位置的南沙綜合保稅區,可以看到,跨境電商企業的倉庫內,百余種商品正有序上架,成千上萬個包裹從傳送帶上滑過,工作人員正熟練地打包、裝車。
“我們主要代理快時尚消費品牌的跨境電商出口業務,近年來業務逐年增長,現在日均出口量達8.5萬單。快消品的退換貨率相對較高,退貨難等問題曾是一度十分我們困擾的難題。”廣州市品成物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金寧說。
近年來,跨境電商我國外貿的重要新動能,但是退貨問題成為困擾許多企業與消費者的痛點之一。在南沙自貿試驗區,廣州海關研究打造跨境電商出口退貨“一站式”監管服務模式,允許企業將境外滿足二次銷售條件的出口電商退貨商品退回南沙綜保區,在綜保區倉庫內一站式完成拆包、分揀、上架、存儲、復出口等業務。
據南沙海關跨境電商監管科科長謝銘賢介紹,目前南沙已全面推廣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退貨中心倉模式,實現消費者退貨的包裹在區內“一站式”完成分揀、退貨申報、重新上架等所有流程,打通國內消費者退貨的“最后一公里”。而據相關跨境電商企業反饋,推廣“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退貨中心倉”模式后,進口退貨流程可縮短至3到5天。
上述跨境電商出口退貨“一站式”監管新模式,在今年成功入選全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五批“最佳實踐案例”。
以此為例,9年來,696項制度創新成果不僅在廣東自貿試驗區探索應用,還復制推行至更廣闊的區域。中間品貿易9條、內外貿一體化14條、跨境電商12條,廣東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屢屢“出招”。《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行動方案》提到,廣東要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將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商務人員臨時入境、數字貿易、營商環境等重點領域開展高水平開放壓力測試,構建與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形成一批示范引領性經驗。
從2022年提出打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到今年以《意見》形式確定目標與舉措,廣東的思路是強化聯動效應、強調內部聯系,以擴大“五外聯動”綜合集成效應。
在前述大會上,廣東繼續強調“五外聯動”的重要性,提出把“五外聯動”擺在對外開放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堅持穩規模和提質量并舉,堅持對內對外開放雙向發力,加快培育廣東開放合作新動能、國際競爭新優勢。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