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更加注重“機器人”中“人”的屬性
“廣州有很深厚的工業基礎,在研制人形機器人方面有天然的優勢。”新西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新西蘭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院長陳小奇認為,在汽車、家電等領域,廣州的工業機器人在自動化制造方面已經有了比較深的沉淀。工業自動化的基礎積累是廣州的后發優勢,但工業機器人在應用于更加復雜的制造業場景中遇到了“瓶頸”。“很多作業需要更加智能化、要求更高自主性和靈活性的新一代機器人去完成。”
廣東省科學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機器人技術團隊吳鴻敏博士也表示,在傳統工業場景中,工業機器人應從“操作型”向“技能型”轉變,提升其靈巧精準操作和環境自適應能力。
他認為,應致力于推動機器人形態從傳統“一構型一場景”向“一構型全場景”的人形機器人轉變,更加注重“機器人”中“人”的屬性,重點發展機器人通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術,突破人形機器人在“大腦、小腦和肢體”等關鍵技術上的瓶頸,使其具備更高的智能化水平,滿足工業、醫療、服務等多領域的應用需求。
中國國際物流裝備與技術展覽會現場工作人員正在操作可應用于各種場景的工業機器人。
最突出的問題仍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市機器人協會會長徐強則認為,人形機器人需要多個高性能部件,但目前的產業鏈還不足以支撐此需求。在關鍵模組產業鏈上游的是核心零部件生產商,主要包括減速器、伺服系統、控制器等;而中游是本體生產商,主要包括工業機器人本體、服務機器人本體等;因為上游零部件和中游本體所供應的是標準化產品,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護城河”;下游則是系統集成商,主要包括單項系統集成商、綜合系統集成商等。因為系統集成商所供應的是非標準化產品,使得下游在應用中具備非常豐富的經驗,在整個產業鏈中擁有重要的競爭力。
“但目前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結合不夠緊密,產業鏈還不完善。比如雷達用的是車用雷達,攝像頭用的是家用產品,機械臂來自工業機器人。”徐強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廣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志強指出,盡管工業機器人產業鏈部分關鍵環節已實現少量國產替代,但機器人產業發展對標國際領先水平仍存在極大差距,最突出的問題仍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高端產業低端化”問題是當前工業機器人產業亟需解決的“卡脖子”問題。
廣州機器人產業聯盟秘書長梁萬前則認為,目前廣州的機器人產業規模不夠大,沒有行業規模較大領軍企業,同時,企業的創新能力有待提升,主要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收比4%~8%,個別達10%,產業創新體系尚在健全中。
將發展方向轉移到通用型人形機器人的新賽道
“本質上,通用型人形機器人產業和工業機器人的產業鏈沒有太大區別,無非就是結構和控制更加復雜一些。”陳小奇建議,廣州在人形機器人產業鏈方面可以調動現有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上的一些廠家,升級做一些更精密、更靈活、更輕量化的產品。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需要集聚效應,政府可以出臺更多政策吸引企業和人才來穗發展。“比如產業鏈上有做精密機械加工的,有做人工智能算法的,也有做視覺、聽覺傳感的,要讓他們把廣州作為將來人形機器人發展的高地,在廣州能感受到做人形機器人行業的‘歸屬感’。”
陳小奇表示,工業機器人通常是放在一個獨立的空間里作業,不涉及與人之間的交互,所以也不會涉及操作人員的安全保障。但類人的通用型人形機器人是不一樣的,需要考慮與人之間的交互性和安全性問題。所以,人形機器人產業在硬件、軟件方面都需要有一個全新的定位,例如將發展方向從工業機器人轉移到人機交互、人機共融的通用型人形機器人這個新賽道。
手繪:肖慧君
徐強同樣建議,應引導人形機器人創新要素向基礎好、潛力大的地區匯聚,立足各地特色和產業優勢建設孵化器和產業園等,打造創新能力強、應用場景佳的優勢集聚區,推動產業鏈上下游集聚發展。同時,構建產業協同生態,推動機器人、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企業跨領域合作,開展技術應用聯合攻關,增強軟硬協同適配能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南方基金中證2000ETF基金經理李佳亮表示,在電驅動產品方面,人形機器人相較于工業機器人擁有更多的關節,因此電驅動產品如伺服、舵機、線性執行器等核心零部件的需求會大幅增加。這類公司在這一領域具有技術優勢和市場份額。
以應用為牽引,出臺更多政策扶持產業發展
“政府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陳小奇認為,是確立以應用為導向發展人形機器人,還是確立以共性技術為導向發展人形機器人,是政府需考慮的問題。他建議,廣州以應用為導向牽引,在一些企業或行業中推廣應用人形機器人,切實解決產業中遇到的一些“痛點”。
他表示,只有以應用為牽引,才能盡可能快速地進行產業化。以汽車制造業為例,通過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將企業的制造能力進行升級,才能在全球具有更大的競爭力。
梁萬前也建議,可以圍繞廣州市支柱產業布局機器人產業。除汽車制造業外,廣州的生物制造、醫療健康產業在省內具有明顯優勢,在國內也有較大影響力,可以考慮布局醫療機器人和生物制造相關機器人、養老機器人和更具柔性的機器人,培育未來機器人產業。
里工實業總裁李衛銃表示,作為機器人本體公司,希望政府給予更多優惠政策,無論是研發經費的支持還是提供更多應用資源幫助機器人快速迭代,這有益于行業的發展。
廣東省機器人協會執行會長任玉桐表示,希望有相關補貼政策出臺,扶持機器人企業的成長。因為機器人行業的門檻是非常高的,研發投入也非常大。他介紹,目前他們正在籌備成立一個智能機器人產業基金,由基金帶頭去投資一些企業,帶動社會資本跟投,對企業進行扶持。
建議設立市一級人形機器人研究中心
“在人才方面,除了需要引進機器人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外,還要培養本地的人才。”陳小奇說,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計劃。他舉例,華南理工大學已經出臺一些舉措培養自己的高層次人才,包括本碩博的機器人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以及與超級機器人研究院聯合設立“超級機器人珠峰班”,專門培養年輕人在人形機器人領域進行科學探索和創新。“去年我們招了第一個‘超級機器人珠峰班’的學生,本碩博貫通,上課的老師都是華南理工大學工程學科優秀的教師。我們希望這些同學在本碩博連讀之后,研制出一些核心技術以及可以產業化的技術。”
徐強建議,廣州可設立市一級的人形機器人研究中心。該中心可以人形機器人小批量生產和應用為目標,打造通用智能底層軟件及接口、通用硬件開發配套設施等基礎條件,集中突破人形機器人通用原型機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關鍵技術。
此外,他建議廣州市科技部門制定人形機器人領域專項研發計劃,針對人形機器人本體設計和自主系統、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智能感知和決策優化算法、人形機器人交互系統及相關標準、人形機器人安全及倫理等方面進行重點資助,加大技術創新和布局,盡快提升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替代率。
“我們計劃成立一個創新聯合體,集合應用企業和高校資源等。”任玉桐說,通過創新聯合體一起攻關解決一些關鍵零部件難題,解決應用場景中碰到的“痛點”和“盲點”,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解釋,人形機器人分解后,加在一起的關鍵零部件有幾百個,理論上只有這幾百個零部件全部都做到了“一流”,才能真正將人形機器人做好。
希望“真正去干活的”人形機器人出現在廣州
“目前廣州缺乏有影響力的協作機器人企業。”梁萬前建議,培育或引進1~2家協作機器人骨干企業。協作機器人是機器人產業未來必爭之地,某種程度上是人形機器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工業、服務、特種機器人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前景,對整個產業鏈的帶動作用極強。
徐強建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具有生態主導力和全球競爭力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帶動產業創新資源集聚,針對人形機器人的部組件配套、特色化集成及場景化應用等,加大對優質企業的培育力度,激發涌現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獨角獸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協同發展,營造有利于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打造安全可靠的產業生態。
迎賓機器人
孫志強預計,智能工業機器人和工業云平臺將成為工業機器人產業的重要賽道,推動工業機器人品牌國產化、智能化、高端化發展,使得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行業應用更加完善和廣泛。隨著新技術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取得突破,將催生出關聯性強、發展前景廣闊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應用場景,使智能制造更趨廣泛性、個性化、定制化。
“我希望‘真正去干活的’人形機器人出現在廣州。”陳小奇說,比如“焊工”“油漆工”甚至“清潔工”,希望廣州可以出現這樣一些人形機器人,在實際的應用場景中得到驗證。“人形機器人+”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廣州在這方面的發展前景還是很光明的,但是一定要快、要有緊迫感。”
未來已來時不我待
跟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產業專家走進廣州機器人產業發展一線實地調研,一股澎湃的熱潮撲面而來,讓人有一種“未來已來”的感覺。機器人能干什么?這個原本在腦海中有些抽象的話題開始變得具體起來。
調研團隊來到廣州幾家機器人研發企業調研時,恰逢廣交會期間。很多外國客商正是在廣交會現場看到了廣州的機器人展示,才專門來到企業實地查看,準備將機器人引入他們的國家。有的廠商還當場下了訂單。一款能向酒店房間送物品的送貨機器人備受參展商歡迎。“其實送貨機器人在國內很普及了,但在一些其他國家,他們還是覺得很新鮮。有的一下子就下了幾十臺的訂單。”一家機器人公司負責人欣喜地告訴記者。當前,隨著技術加速演進,機器人產業已成為科技競爭的新高地、未來產業的新賽道、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發展潛力大,有望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今年中國國際物流裝備與技術展覽會上展出的人形機器人模型。
對于機器人產業的前景,幾乎所有的生產廠家都一致看好。“這個市場會比汽車、手機加起來還要大幾倍,可能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制造業,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產業之一。”達闥科技創始人黃曉慶說。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最新預測,未來5至10年,人形機器人將迎來顛覆性、變革式、爆發式增長。2021年至2023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達71%,擁有萬億美元級市場空間。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迎來“政策支持+技術進步”等利好疊加的機遇期,有望實現極速發展。
對于廣州來說,加速布局機器人產業時不我待。目前,廣州還缺乏具備“全機”生產能力的領軍企業,正如調研團成員所說,廣州應加速集中政策、資金、技術、高精尖人才團隊,加快設立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發中心,聚集產業鏈形成未來產業新賽道。這其中需要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對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對具有成長潛力的人形機器人上下游產業鏈創新型企業進行重點支持。
點擊觀看視頻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露、肖歡歡、張丹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肖歡歡、李波、王文宇、陳鏡州
視頻/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文宇、陳鏡州、張露、肖歡歡、張丹
系列統籌:湯新穎、張毓
版式統籌:黃思勤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