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時節的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銀裝素裹,天地間一片蒼茫。風雪中,一輛汽車艱難行駛在坑洼不平的凍土路上。車內,一本400兆瓦新能源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一柄磨得發亮的除雪鏟,靜靜陪伴在蘇能正鑲新能源公司臨時負責人李家超身邊。
“2023年,全國風光總裝機突破10億千瓦,風電光伏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突破15%……”行車途中,廣播里播報的午間新聞令李家超為之一振。就在不久前,由他參與開發的徐礦集團首個風光一體化項目順利通過上級審核,風電場微觀選址工作也隨之展開。
“項目建設過程中,我們需要協助做好土地使用權轉讓等相關工作,而這當中必然會面臨語言不通、觀念不合、意見不統一等各種問題。要想打開局面,急沒有用,只能靠耐心。”早在這趟內蒙古之行開始前,李家超就做好了啃“硬骨頭”準備。一連幾個月,他帶領項目小組冒著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低溫和七八級大風,來回奔波于牧民家中,挨家挨戶講政策、擺數據、解疑釋惑,用肉眼可見的消瘦速度換來了項目開發的攻堅進度。
鏡頭調轉,在千里之外的徐州城西,垞電公司200兆瓦磷酸鐵鋰電化學儲能項目辦公室內氣氛異常緊張。剛從外地出差回來的項目負責人吳通把頭埋在一摞圖紙中,隨時保持“箭在弦上”的狀態。目前項目招標工作已經結束,接下來,如何將美好藍圖變為生動現實,成了吳通白天黑夜反復琢磨的一件事。
“近年來,水、風、光、生物質等新能源電力發展迅猛,而儲能作為一種通過介質或設備把能量存儲起來的有效手段,既是保障電網穩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也是構建綜合能源服務體系的內在要求。眼下我們正在推進的這個項目總共分三期,涉及磷酸鐵鋰電池、二氧化碳、飛輪、鈉離子、全釩液流電池等多種新型儲能方式的綜合應用,在標準制定和成本控制等方面還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雖然擔子不輕,但我們有信心和把握把集團公司首個大型綜合儲能項目做實做好!”吳通說。
時光如梭,不舍晝夜;“追風逐日”,向“綠”而行。
在“內部全面落地、遍及江淮大地、走向全國各地”思路的指引下,一批批李家超、吳通們奮力奔跑在新能源產業賽道上,一幅幅“規劃圖”慢慢變成“施工圖”“實景圖”。江蘇徐礦新能源公司有關負責人講:“目前,集團公司內部各廠礦已立項新能源項目22個,已建成并網8個,并網規模達27.67兆瓦;在江淮區域簽訂3份整縣制光伏開發協議,已建成并網14個項目,并網規模達48.67兆瓦;在全國布局6個新能源基地,正持續推進8個重點項目。”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