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29日刊登法新社報道《研究發現“愛情激素”催產素沒那么神》。報道摘要如下: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被稱為“愛情激素”的催產素是配對和哺育后代等行為的關鍵,但對草原田鼠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對此提出疑問。
這項研究發現,缺乏功能正常的催產素受體的人工培育田鼠仍然能夠結成緊密的伴侶關系、生育后代以及哺乳,而這些行為以前據認為都有賴于這種激素。
草原田鼠是極少數終生不換伴侶的哺乳動物之一,經常被用來研究動物的配對等社會行為。在過去的研究中,服用抑制催產素藥物的田鼠不再配對,母鼠也不分泌用于喂養幼鼠的乳汁。
研究人員培育出體內沒有功能正常的催產素受體的轉基因草原田鼠,然后觀察這些變異雄鼠和雌鼠的行為方式。令他們震驚的是,這些變異田鼠似乎能和非轉基因伙伴順利配對;而且,與那些由藥物驅動的研究中的田鼠不同,變異母鼠仍能生育幼崽并哺乳。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助理教授馬諾利說,研究結果表明,催產素不是配對或哺乳等行為主要或唯一的推動因素。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差別。一些與普通雌鼠配對的變異雄鼠并沒有像通常預期的那樣對闖入的雌鼠表現出攻擊性。
發表在美國《神經元》月刊上的這篇論文解釋說,盡管發生變異的雌鼠生育并哺育了幼鼠,但有些雌鼠每窩的產崽量少于同類,活到斷奶的幼崽數量也較少。變異雌鼠生育的幼崽體重往往也較輕,表明這些雌鼠的哺乳能力也不如普通雌鼠。
從整體上看,圍繞催產素如何影響幾種重要行為,這項研究有不同的發現。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沙阿說,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他們培育出來的沒有催產素受體的動物形成了“其他補償性途徑”,幫助它們配對并哺乳。研究人員認為,這很可能意味著催產素只是控制社會行為的一系列遺傳因素的一部分。
現在,研究人員希望調查配對和哺乳等行為可能涉及其他哪些激素和受體。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