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車市競爭極為慘烈。3月的“降價潮”拉開了白熱化競爭的序幕,當時降價更多的是針對在售車型和庫存車,而如今,新車上市發布,配置越來越高,性能越來越好,而價格,也越來越“實在”了。
5月15日,哈弗梟龍系列正式上市,梟龍起售價13.98萬元,梟龍MAX起售價15.98萬元,比價格更值得關注的,梟龍MAX實現了四驅兩驅同價。按照長城汽車的說法,這打破了過往豪華品牌對四驅車型的定價權,向“四驅=加價”的市場基本盤發起挑戰。
這是激烈市場競爭下,車企“上演價格戰,追求極致性價比”的一個縮影。
據蓋世汽車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22年中國乘用車市場上,共有車企84家,在售品牌124個,在售的車型817款,具體款型近2000多種,整體規劃產能5,214萬臺,平均的產能利用率是45.7%,所以行業整體過剩,導致終端市場競爭的加劇是必然趨勢。疊加有效需求不足,車企自然就會卷價格,或者說卷性價比。
今年以來,很多上市新車的價格都超預期地低,可以說不斷在刷新價格的“下限”。
以比亞迪為例,今年2月,秦PLUSDM-i冠軍版上市,以“9.98萬元”的起售價,吹響了“油電同價”的號角,后續上市的多款冠軍版車型的指導價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5月上市的海豹冠軍版,指導價整體下降了2.3-4萬元。
終端市場的白熱化競爭壓力,已經快速地傳導到了供應鏈。如果說2022年供應鏈的核心詞是”保供“,那么2023年供應鏈的核心詞就是“降本增效”。
正常情況下,車企每年都會要求供應商進行“年降”,幅度一般在3%-5%左右,這幾乎已經成為行業慣例。今年3月中旬,價格戰開打之后,蓋世汽車做了關于“供應鏈降本”的行業調研,近3000位行業用戶參與,其中74%的用戶表示,相較往年,今年車企提出的降本要求明顯提升。從降本幅度來看,超半數的企業被要求年降的幅度在5-10%。還有企業提出,因為疫情三年沒有降價,今年被要求一次性降20%以上。車企我們也做了走訪和調研,整體目標都在10%以上。
而在最近博世集團的年度新聞發布會上,博世中國區總裁陳玉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在中國市場上,份額遠比盈利更加重要。某種程度上,這也代表了絕大部分企業的心聲。不管愿意與否,卻不得不加入“降本增效”的內卷當中。畢竟是淘汰賽,如果出局了,一切皆無可能。
最近在外面交流很多,大家的普遍共識是:降價是一個決策,降本是一門技術。
降本的方式有很多,常規操作包括:通過商務談判降低采購成本、選用成本更優的原材料、垂直整合供應鏈、提高國產化率、集采,擴大規模、產品/系統集成化/模塊化、減員增效、提升數字化等等。
除了這些之外,更可行或者現在大家越來越看重的,是創新技術降本。這方面特斯拉就是很好的案例,特斯拉通過改進汽車設計,使制造工藝盡可能簡單。例如通過電池技術迭代,特斯拉單車已節省約1-2萬元;通過車身一體化壓鑄的改造,雖然初期投入比較大,但是大幅減少了零部件數量,簡化了生產工藝,規模化生產情況下,成本顯著下降。
目前,車企也在積極加速這方面的探索和實施,進行了跟進。而供應鏈的廠商也在持續探索降本新技術,例如蜂巢能源就號稱,通過電池結構設計創新,其龍鱗甲電池的高度集成設計降低了體積與重量,使得成組率達到76%,有效降低了電池成本。
與此同時,其他一些降本的新思路也不斷涌出,艙泊一體、行泊一體愈加火熱,并走向進一步融合;毫米波雷達卷向“單芯片”,激光雷達要做平臺化,諸如此類的做法,其實也都是在謀求成本的進一步優化。
總而言之,汽車供應鏈正掀起一場圍繞降本的技術大比拼,需要創新,需要碰撞,能在這個過程中殺出重圍的企業,會有更大的機會形成規模化,快速全球化。蓋世汽車也會持續關注這個話題,如果有好的解決方案的朋友們,歡迎和我們聯系。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