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新能源市場的蓬勃發展,誰擁有動力電池資源,不僅是資本的寵兒,也是車企競爭合作的對象。
目前,當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一家獨大,并有刀片電池加持的比亞迪,不僅成為車企采購動力電池的熱點,也為中國車企奪得銷量冠軍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因為電池背后的技術已經成為消費者了解品牌的最大觸點之一。
那么作為自主品牌的頭部企業,在藍色吉利行動政策的指引下,控股集團的幾個品牌都面臨著新能源對動力電池的強烈需求吉利對動力電池不是應該有自己的規劃嗎
比如像比亞迪一樣有自己的刀片電池,或者像特斯拉一樣拿出4680的電池,就像長城一樣爛新能源工藝雖然沒有比亞迪和新勢力那么激進,但也有蜂巢能源作為動力電池的最后一道防線
可是,吉利的路徑似乎與外界預期的有所不同前不久吉利星悅的L Hi P申報圖發布,表示將有搭載蜂巢能量電池的版本,純續航205km這也是吉利首次采用長城蜂窩電池
另一則消息,極氪將是第一個搭載當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麒麟電池產品的汽車品牌,這將正式推動量產電動車進入續航1000公里時代。
可以看出,吉利的電池戰略基本屬于全行業,不僅僅是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要采用的蜂巢能源事實上,近一兩年來,出現在吉利動力電池名單上的公司有郭萱高科,AVIC鋰業,欣旺達,億緯鋰能,蒙古利,李紳,星恒電源等,包括已經簽約但遲遲未動的LG幾乎所有上榜的電池企業都合作打造了吉利
在動力電池領域,雖然吉利并沒有特別強的動力電池自供能力,但至少在朋友圈里,已經有10多家電池廠商建立了合作關系,電池策略也是外供為主,但吉利在電池的制造投入上是深度參與的。
近兩年才大規模鋪開的錢江鋰電池,恒源新能源,姚寧新能源,成為吉利動力電池的又一次儲備和探索雖然用的不多,但卻是吉利學習和掌握電池技術的重要平臺
外界肯定會問,外供會被別人控制嗎包括最近提到的主機廠給電池廠打工的言論,吉利汽車集團規劃的2025年90萬輛的新能源銷量目標,吉利控股集團至少一百萬只新能源電池的需求真的可以通過外采供應嗎
或許在吉利的認知中,它在眾多可選的外部供應商面前,有一定的籌碼做出選擇,更何況吉利是頭部車企,同時,浙商和李書福的互利共贏思維,不太可能把電池封閉在自己的體系里畢竟電池技術的推廣和發展不是靠一個企業的努力,投入產出比有很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但從李書福之子李星星掌管新型電池乃至上游礦產的業務來看,吉利最終將走向一條汽車動力電池合作+自產+控制核心點的道路。
1000億投資,吉利等。
是的,任何一個大的汽車集團,在面臨新能源轉型的時候,都面臨著最嚴峻的問題配套資源怎么準備更何況新汽車時代集電池,電機,電控于一體的電池,應該是目前門檻最高的領域,投入大,技術含量高,也占據了一輛汽車成本的大頭
尤其是面對企業百萬輛的新能源規劃,電池包是否準備好非常關鍵而且從行業趨勢來看,過去芯片短缺導致很多主機廠產能有限,無力支付車款,在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電池供應緊張的新能源發展背景下上演了同樣的故事
吉利作為新能源戰略的早期策劃者,其實很早就在動力電池的布局上做出了動作早期,吉利一方面通過集團旗下子公司成立了魏銳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和魏銳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三電系統和PACK業務同時,2017年,吉利全資收購LG化學南京工廠生產設備和制造技術的全部知識產權使用權,推廣吉利電池技術
其次,依托宏橋集團旗下的浙江恒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山東恒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鋰離子電池的生產,前期用于郅都康迪的汽車產品,三是進入錢江摩托,利用控股子公司錢江鋰電向商用車電池領域延伸。
不過不管是魏銳好還是恒遠好,其實這部分業務只是把吉利納入動力電池的門檻,在吉利集團體系里用的不多但要做到電池安全,成本,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行業領先,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甚至造車都很難更何況,像很多人想的那樣,電池技術的迭代,投入產出的效率,是否值得投入過去的資源和精力,這本身就是一個問號
據行業調研,要盈利,動力電池年產能至少需要20GWh,要達到理想的運行效率,需要達到40GWh要真正在市場上有競爭優勢,就要跨過100 gwh·h這個門檻,這個門檻對應的汽車數量大約是150萬輛,這對吉利來說并不是一個劃算的買賣
所以搭快車,廣撒網,與所有電池供應商合作,成為吉利在動力電池領域的重要策略除了Head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這樣的公司需要客氣之外,或許在吉利的商業邏輯中,對于吉利來說,在不同電池廠商之間,尤其是在中后置電池公司的合作中,斡旋競標訂單比后者給吉利帶來的價值更重要
這兩年,吉利的電池項目動作頻頻日前,吉利旗下浙江姚寧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簽約落戶鷹潭高新區,總投資100億元今年2月,吉利科技集團將在贛州經濟開發區投資300億元,分期建設42GWh動力電池項目
2021年11月,瑞波能源正式宣布,公司已正式獲得吉利控股集團動力總成平臺產品定點,將為旗下各品牌車型提供配套動力鋰離子電池,配套規模預計達到10GWh以上。
去年12月,吉利集團旗下吉利興能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在上饒簽約50億電池項目,去年11月,吉利科技集團計劃在涪陵區建設12GWh動力電池項目,去年7月,吉利與欣旺達成立合資公司,今年1月,該項目在山東棗莊實施該電池主要用于HEV混合動力系統
2022年1月,姚寧科技旗下姚寧新能源收購江西安馳新能源科技控股權,目前持股約53.2%安馳新能源也是磷酸鐵鋰電池的生產商,產能3GWh,規劃產能16GWh
據不完全統計,吉利在電池方面的投入不低于1000億元,累計規劃電池產能已超過300GWh其中,自建電池廠累計投資超過700億,包括姚寧,魏銳,恒源新能源等多家自建廠商,并與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福能科技,欣旺達,瑞普能源等電池廠商合作投資近300億
現在伴隨著雷神混動,幾何,極氪,smart,蓮花等汽車品牌的快速推廣,吉利8月新能源銷量也開始超過30%,后續對電池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這兩年吉利在電池領域投入了上千億,這將逐漸體現在產能和銷量上
換一種方式,掌握話語權
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已經遭受了很長一段時間。
作為中國乃至全球領先的動力電池企業,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在動力電池領域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不久前,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紅調侃汽車廠商都在給當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打工,傾吐了汽車企業在汽車動力電池上的苦水
沒錯,即便是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高層反駁他們處于盈虧邊緣,但無論是外界還是行業內的主機廠,幾乎都是對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尊重的姿態就像芯片一樣,當代安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給誰電池,誰就在新能源發展上更有優勢
目前除了比亞迪和長城有自己的電池供應系統外,大部分車企使用的電池都是來自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統計顯示,2020年,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占吉利新能源電池裝機容量的70%以上,占據絕對霸主地位
去年年底,當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2022年至2026年,當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向吉利旗下子公司供應不低于57GWh的動力電池產品根據消息顯示,2018年至2020年,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與吉利旗下子公司的交易累計金額達57.19億元,占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至2020年相關業務累計營業收入的5.58%
可以看出吉利已經和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深度綁定,這也是極氪汽車能夠推出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麒麟電池的原因。
可是,在商界,這種下重注的方式并不安全當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出現不可抗力,押注當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也會受到牽連,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聰明的浙江人和有商業頭腦的李書福一定知道其中的風險
那么,即使受制于他人,能否放大自己的優勢,然后重新獲得一定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呢吉利給出的答案是多合作,多卡同時,吉利也參與了一些電池和電池的研發外供沒問題,但要有自己的技術標準雖然不大規模研發制造電池,但必須了解
繼2018年吉利與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后,2019年吉利又與LG化學成立合資公司,注冊資本1.88億美元2021年,吉利通過子公司的關聯和運作與福能發生關系一方面成為福能背后的股東,間接持有福能科技至少13.33%的股權同時還與福能科技成立合資公司,簽署動力電池產能合作排他性協議
其實這些已知的部分只是吉利在動力電池領域布局的冰山一角在整個吉利體系中,姚寧技術的出現,將吉利對動力電池的長期計劃拉下了水
上個月,一家名為st成興的公司被盛興國家技術公司收購資料顯示,誠興集團是國內精細磷化工市場的領頭羊,多次進入中國企業500強,擁有多個世界第一的光環主要從事黃磷,磷酸,磷酸鹽等精細磷化工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這些產品都是新能源電池的原料之一
興盛洲科技的實際控制人為李書福之子李星星,李星星也是姚寧科技的實際控制人資料顯示,姚寧科技成立于2020年12月,脫胎于吉利汽車集團零部件業務中心這意味著,除了上述吉利通過投資電池生產基地之外,吉利還通過旗下子公司和孫公司的布局,涉足了更為廣闊的上游新能源電池產業鏈
根據消息顯示,除了5億元拿下ST成興,姚寧科技還為*ST成興償還了成興集團因出售黃磷而占用的22.93億元也就是說,吉利斥資近28億拿下誠興集團,背后是吉利在新能源,電池,上游礦產資源方面更深層次的布局
不久前,汽車協會聯合會發布的報告認為,電池鋰礦的瘋狂主要是由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和預期增強導致的資源錯配但未來整車為王是必然趨勢,整車企業要做產業鏈的鏈頭,掌握產業鏈話語權
關鍵產業鏈整合后,整車企業的定價權將繼續強大,零部件在產業鏈上沒有持續的定價權即使是芯片等自己做不出來的整車企業,其特點也是整車為王電池必然會面臨汽車制造商的各種限制有些電池和核心部分是自己做的,有些部分是在外面采購的這種觀點似乎是對吉利電池戰略布局的最好詮釋
值得一提的是,在未來,電池技術仍在以新的方式進步能滿足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性能的產品多為固態電池這一領域一旦突破,將會迎來動力電池的革命性變革至于固態電池的產業化時間,業內普遍認為是2030年左右
為此,吉利還與衛蘭新能源建立了投資和合作關系,該公司專注于混合固液電解質鋰離子電池和全固態鋰電池的研發和生產作為電池領域的獨角獸,公司成立于2016年,脫胎于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背后站著82歲高齡的中國鋰電池第一人陳立泉院士,他也是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曾玉群的導師
另一方面,吉利自己也成立了固態電池的研發團隊今年5月,吉利的招標信息顯示,將建設完整的固態電池材料合成實驗線,以支持新型固態電池材料的研發,并將于8月開始投入合成實驗這也意味著吉利對固態電池的研發已經啟動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