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比拼智能化,本質上就是個大型電子消費品,購車時關注產品動力性能、充電續航能力、駕駛系統和娛樂系統的配置、外觀設計和乘坐舒適性、消費者口碑體驗、耐碰撞測試結果,跟早年間買電腦上網查各大廠商配置表和評測貼感覺越來越像。但是造車畢竟有更高的技術門檻和國家標準,不論是電池和發動機硬件還是系統地圖等軟件,一部車上萬個零件和芯片,這個行業的新老玩家都需要非常強大的供應鏈體系支撐,這就代表著造車依然需要巨大的投入,成為車廠的核心供應商也需要更高的門檻和技術競爭力。然而這個行業是否還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
上海車展最大的感受:電動化智能化趨勢已成、千帆逐浪,吹盡黃沙始見金
2023上海車展逛好出來了,說是人山人海也不為過,車模還真沒看見,都穿得嚴嚴實實,主播UP主蠻多,風格差異不能說很大只能說極其巨大。
簡單過下我的感受:
新能源車在中國市場已經是大勢所趨,從外觀內飾到性能功能,新能源車產品的豐富度、價格跨度,具備并確立了成為市場主流的條件。貴的我就不多說了,光說兩個傳統的主流價位段。20萬價位段的有用8155芯片的深藍SL03、極氪X,哪吒甚至推出了四門純電跑車G6。10萬競爭最激烈,”卷王“比亞迪新推的電動車“海鷗”,其售價低至1萬美元左右,令很多同行咂舌”這還怎么掙錢“。
擅長賣油車的外資品牌高層都來了,除去冰淇淋的公關事件,更多折射出對中國市場目前翻天覆地變化的重視和焦慮??科放浦v故事打天下的高利潤時代恐怕是一去不復返,必須扎扎實實做好產品,關注新趨勢、做好性價比、累積用戶體驗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有的品牌這次車展已消失,眼看就沒了,或者混在一堆三線的品牌里,風光不再。行業變化太快,不止是外資品牌焦慮,按照這樣的程度內卷下去,最后能活下來的幾家國產品牌恐怕會成為全球汽車業的有力領導者和競爭者。
新的趨勢,新的玩家,新的玩法,出來展館以后的感概——千帆逐浪,吹盡黃沙始見金。
4月底財報頻繁發布,多家智能汽車企業和賽道廠商虧損,道阻且長
與上海車展攝氏32度熱熱鬧鬧轟轟烈烈的場景相對比,4月底是上市公司財報集中發布的時間,國產智能車和相關供應鏈企業的財報卻多呈現虧損,實實在在的經歷了一場”倒春寒“。
先看硬件廠商。4月11日,國產新能源車出貨量龍頭比亞迪財報發布3天后,巴菲特選擇了減持。4月11日晚間,據港交所披露,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在3月31日減持248.05萬股比亞迪H股,減持均價217.67港元/股,總價值約5.4億港元。比亞迪去年總負債約3725億元,而上一年這一數據是約1915億元,這意味著2022年總負債同比增長194%,負債率達到75%。再看看新勢力,據虧的最少的理想汽車2022財報顯示,2022 年理想汽車營收 452.9 億元,同比增加 67.7%;同期,其凈虧損為 20.3 億元,同比擴大 531.42%.
當新能源汽車賽道的潛力凸顯,吸引眾多造車勢力入局,細分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這次車展新車集中發布,已經不可避免的進入價格戰階段。有車企表示,隨著價格戰的繼續,車廠毛利率會進一步下降,大多數廠商很難在這樣殘酷的競爭環境中實現盈利。
做汽車硬件以后感覺提升利潤越來越難了,那做軟件呢?根據麥肯錫的一份報告,到2030年,汽車軟件市場將以每年9%的速度增長,增速高于整個汽車行業。 軟件和服務將為汽車行業帶來數百億美元的銷售額。麥肯錫分析師預測,到2030年汽車軟件的銷售額可能達到500億美元。
但是,軟件公司要實現盈利,也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以商湯2022財報為例,2022年商湯科技實現營收38.09億元,同比減少18.97%,虧損超過60億元。高精地圖龍頭四維圖新2022財報和一季度季報顯示年度實現營收達到33.5億,同比增長9.37%,但同時虧損也擴大到3億,歸因主要受到商用車市場環境以及智艙業務收入大幅下滑等因素影響。不過受益于其智駕業務版塊的高速增長,以及亦莊國投入主等實質性利好因素,2023年迄今為止四維圖新股價累計漲幅已超過15%.
市場巨變帶來的是價值鏈的重塑、利潤空間的轉移,在汽車技術微笑曲線上,那些具有技術和市場份額領先性的軟件公司無疑擁有更大的利潤空間和成長區間,但這個過程,隨著細分市場競爭加劇和價格戰的激化,目前變得越來越漫長,越來越充滿挑戰。
全面進入智能化普及,行業真正的拐點何時到來
4月20日,馬斯克首次在財報發布會上表示,特斯拉將會把銷量的優先級置于利潤之上,暗示著這家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廠商將繼續降價。降本增效大變革趨勢之下,對消費者和社會的利好是智能汽車將迎來一個快速普及的浪潮,但對智能汽車行業賽道上的這些企業玩家而言,下一個增長點,或者說真正的拐點是什么?
可以看清的趨勢是,人工智能和軟件技術的突破正在改變汽車行業,相關領域的行業市場空間持續增長,智能駕駛功能的市場接受程度持續提升,L2以下輔助駕駛前裝搭載量突破千萬輛規模、搭載率超過50%,L2+行泊一體、城市領航等高階輔助駕駛功能陸續開啟量產定點及交付。多傳感器融合及一體化域控平臺為降低車載成本、減少算力負擔、增加安全冗余提供了性價比更高的解決方案,艙駕融合、跨域融合進一步加快智能座艙與智能駕駛的多模態交互和“人機共駕”應用落地。
今年上海車展上,商湯科技展示了“絕影”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并首發6款智能車艙新品。四維圖新與毫末智行戰略合作發布了場景地圖,以SD地圖的升級版本賦能合作伙伴解決城市場景的自動駕駛輔助難題,也可說是對之前部分車企“重感知輕地圖”的一種回應。艙駕融合的大趨勢下,區別于傳統硬件出身的Tier 1,這類新型的供應商似乎更選擇以整合交付、總體交付成本更低,但追求量產、從而放大車廠訂單金額的方式進行未來的增長布局。對他們而言,前期投入的巨大或許意味著后續技術壁壘更高,變現空間更大。
不管是降價還是增配,抑或提升交付訂單的客單價,爭取更大市場份額基礎上不斷優化成本幾乎成為所有汽車廠商和供應商達成的一致共識,淘汰賽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而筆者認為,淘汰賽僅僅是上半場,更遠的視角來看,整體競爭拐點將出現在淘汰賽的末尾——下半場會進入一場耐力賽,比的是誰的布局更深入,比的是誰的產品能量產,比的是誰的戰略眼光能堅持到最后。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