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智能座艙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少車企將“零重力座椅”作為營銷亮點。不過,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對零重力座椅的概念認知幾乎是模糊的。那么,究竟什么是零重力座椅?什么樣的座椅才真正算得上零重力座椅?與普通座椅相比,零重力座椅具體會給駕乘者帶來什么樣的體驗?
何為零重力座椅?
信息追溯來看,零重力座椅設計靈感來自于美國太空總署NASA研發的模擬太空艙,模擬零重力姿態、人體工程學及人體生理曲線研究。簡單來說,就是失重狀態下人體自然呈現的狀態。這一理念后被汽車產業所關注,為此零重力座椅可以理解為讓駕乘者保持一種類似于“失重”狀態下的最佳舒適感。
那么,什么樣的座椅才真正算得上零重力座椅?根據權威宇航機構研究結果,128±7°是理想的宇航員坐姿,真正的零重力座椅能讓乘員全身均勻受力,從而提升舒適程度。這在較大程度上解決了普通座椅頂腰,鏤空等痛點。
以近期熱門新車智己LS7后排零重力浮感座椅為例,據了解,這款座椅可達到121°零重力角,零重力模式下乘坐時,身體與座椅接觸面積相較常規姿態增大23%,靠背壓力差值減小58%,乘員全身受力比較均勻。
據研發人員介紹,角度調節看似簡單,但要讓人體曲線與座椅更為緊密貼合不是一件易事兒。為獲得舒適座椅形面的造型和尺度特征,智己LS7研發人員基于體壓分布指標與舒適度量表評分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在座椅坐墊和靠背上鋪放壓力測量傳感器,進行5%、50%、95%三種百分位人體臀壓實驗,測試平均體重55kg、75kg、95kg不同乘客不同的壓力分布,反復實驗修正才打造出零重力座椅最佳乘坐舒適性。
零重力座椅發展現狀如何?
資料顯示,零重力概念在汽車行業的應用始于日產汽車,最早配置于2013 款 Altima上。近年來,隨著智能電動汽車快速發展,疊加消費升級, 越來越多的車企推出搭載“零重力座椅”的新車型,例如長安UNI-K、上汽名爵MG5、紅旗H9、哪吒S、北汽BEIJING-X7、問界M7等。
在此,先不說孰優孰劣,從現階段發展來看,車企和供應商均在駕乘舒適性方面不斷升級。比如長安UNI-K針對中國人脊柱曲線,對肩部、后背中部、腰椎下部進行設計,并通過定義舒適性截面及其參數設計整椅型面。上汽名爵MG5在通過設置彈支撐彈簧,使駕乘人員的臀部同樣得到均衡支持,平衡駕乘人員與座椅各個接觸面的體壓分布,避免單一接觸面壓力過高從而引發久坐帶來的不適。
上述提到的智己LS7除了滿足121°零重力乘坐舒適度外,為了給乘坐者營造更好的空間感,前排副駕座椅可以100%折疊放倒,并收折至儀表臺下,這在行業內并不多見。當處于大躺舒享模式下時,座椅角度將自動調節到155°的大躺角度,副駕全平折疊成為一個腳凳。
不僅如此,為了增加舒適感,智己LS7零重力座椅還配置了電動懸浮頭枕、電動4向腿托、16點全身按摩、通風、加熱、腰托等多項技術。材料應用方面也是不遺余力,引用了德國巴伐利亞半苯胺材質,這個只有在邁巴赫級別的車上才使用的材料。
盡管如此,研究人員表示,乘坐舒適性的提升是永無止境的,要更好地服務消費者,還需要人體工學、材料、機械、智能等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和合作,才能得出更加全面、科學的解決方案。
安全耐久性如何保障?
除了舒適性外,安全性和耐久性也是零重力座椅面臨的另外兩大考驗。在車輛碰撞時,零重力座椅狀態下的乘客的身體會受到很大的沖擊力,這需要車企設計配套的安全措施,確保人員安全。
針對此,智己汽車研發人員指出:首先,零重力座椅骨架對強度要求比較高,如LS7零重力座椅高強度板應用980MPa高抗拉鋼材,關鍵零件,靠背側板,采用1.6mm厚度980MPa材料和2.8mm厚度500MPa材料。其次,現在零重力狀態時,座椅對人體的包覆和保護,已經跟常規坐姿狀態時一樣。還有一點是,零重力座椅安全帶越來越多的放置在座椅支架上,座椅無論在任何角度和任何位置,安全帶都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而在耐久性方面,車企也在不斷強化提升中。據介紹,僅針對面套和發泡磨損,智己LS7零重力座椅歷經6000個循環的導入導出實驗。
總的來看,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零重力座椅與貫穿式大屏,抬頭顯示等黑科技正在成為車企新的配置亮點,前景可觀。不過,要得到消費者的真正認可,靠概念上的炫酷還遠遠不夠,真正的舒適體驗感和安全性保障才是最強說服力。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